【钟祥人的一天】钟祥的修鞋匠爹爹火了!一坐就是30年!你肯定在五金巷子见过他!
修鞋匠,一个存在于时光深处的一个名词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修鞋匠在逐渐的退出当代人的生活。一架破旧的三轮车,一个陈旧的木箱子,他们坐在小马扎上,用着老式的手摇修鞋机,拿着鞋子缝缝补补的,手上长满老茧。他们终日低着头,为过往行人提供便利,他们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守候在大街上马路旁,他们以此为生计,用修鞋挣来的钱养家糊口。
对于修鞋匠来说,缝缝补补,敲敲打打,便是他们充实的一生。
对于钟祥人来说,五金巷子是一段珍贵的记忆。人多、拥挤、杂乱是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。然而,就是在这里,我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风景。
2019年的初春,气温正在不断地回升。可是早晚的温度差异也会在10度左右。我在五金巷子找到那位老爹爹的时候,是早上的九点钟左右。阳光不算很充足,还伴随着一阵阵的冷风。
其他的修鞋匠们都闲适的靠在墙边等着生意的到来,只有他在默默地擦拭着工具。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。
来往的都是孔爹爹的熟人,总是能笑着唠上几句。谈论着家长里短和最近的身体情况,大概这就是孔爹爹工作中的一份乐趣吧!
爹爹叫孔祥真,1940年生。今年已经是79岁的高龄。家住钟祥市划子口,每天骑着他充满岁月感的小电动车往返于摊位和家。他修鞋已有三十几个年头了,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,也是一直坚持的一份工作。
在从事这份工作之前,孔爹爹一直和老伴儿在农村以种田为生计,来养活他的一大家子。
孔爹爹家一共七个孩子,四儿三女。加上那时孔爹爹的父母还健在,压力非常大。但是为了孩子能读上书,父母们能安享晚年。孔爹爹和妻子只有不分昼夜铆足了劲儿工作。谈到这段辛酸的过往,孔爹爹的眼神变得很悠长,虽然辛苦,但值得怀念。
“千金难买我乐意”这句话是对孔爹爹现如今工作状态的最好诠释。七个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,按理来说已经不需要孔爹爹这样辛苦的赚钱贴补家用。
“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再出来修鞋,可我就是闲不住,一天不摸我的这些工具我就难受。”孔爹爹笑着说。虽然工作环境很艰苦,但孔爹爹还是把他的“工作位”整理的十分整洁有序,想要什么东西一伸手就能拿到。坐车来的成品也像这个一样整洁而美观。
孔爹爹的儿女们都在逐渐的长大、成家、立业,家里的经济情况在逐步好转。家里人都不再同意孔爹爹如此辛苦的出来工作。早出晚归、风餐露宿实在不是一个将近80岁老人能承担的。
“可我不愿意呆在家里,虽然挣不到多少钱,但至少是我双手努力来的。”因为多年的修鞋工作,孔爹爹的手已经变得十分粗糙,指甲缝里全是泥巴与机油,多年积攒下来早已洗不干净。指甲盖也因为使用修鞋工具的缘故外翻的很严重。这一些都已经成为他多年劳苦工作的证明。
就算自己的生活不算富裕,孔爹爹也时常想着帮助他人。“来我这里修鞋,我看着就比较造业的,就会给他少那么一两块,赚个回头客嘛!”要知道,孔爹爹他修一双鞋工程较简单的也就找别人收个三四块钱,这一少收一两块这个单子就差不多白做了。“没关系的,现在大家都不容易,能帮一把是一把。”
这里的客人对孔爹爹都很放心,将要修理的物件放下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。有空闲时间的话,还会坐下来聊聊天,一起追忆过往。
这个客人带来的是一双解放鞋。由于穿的时间过久,鞋底都已经磨烂,穿着工作会进污水的那种。这种鞋子的状况是最常见的,也是孔爹爹最拿手的。先将鞋底打磨,再将胶底剪成合适的形状,粘上胶水,稳准狠的粘在鞋底。
其实,从和孔爹爹的聊天中我才知道,原来修鞋也是分淡季和旺季的。“过年后的那段时间就是淡季,那个时候都是买的新鞋,谁来你这里修鞋子呀。”孔爹爹笑着说道。“像秋天那段时间就算旺季了,鞋子都穿了一段时间也该修修了。”
在给我讲这些工作中的小事时,爹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。我想他可能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辛苦的工作,他带给我的只有他的坚强和乐观。
时代的发展,新兴事物的兴起,对这些传统行业的冲击非常大。学这一行的越来越少,从业者也寥寥无几。在钟祥城区的修鞋匠,平均工龄都在20年以上,拥有熟练的手艺却很难招到愿意学这个的徒弟......将来这个手艺恐怕得失传......
傍晚六点钟左右,孔爹爹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。晚上车多,光线也不好,为了安全,爹爹只能提前回家。
爹爹收工我也起身准备告辞。这一天我收获了很多。同时,爹爹那善意的笑容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。生活苦不苦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给自己“甜头”。
希望钟祥这座小城,带给孔爹爹的不止是岁月流逝,更多的是岁月静好。掌握这种民间手艺的人越来越少,或许若干年后会消失,但是希望这种手艺能得以传承。